宇治校区的建成
1947年4月
木材研究所开始在现宇治校区展开工作。
1949年5月
在京都大学新体制下建立了宇治分校。大学一年级的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在这里施教(1961年统一后结束)。
1961年
♦ 防灾研究所、工学部附属电离层研究设施及原子核工学教室的一部分开始在宇治校区运作。
♦ 京都大学附属国立工业教师培训所在宇治校区成立(1969年6月结束)。
发展及整合
1966年至1969年
为了将京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宇治校区结合在一起,五大研究所即化学研究所、工学研究所、木质研究所、食粮研究所、防灾研究所从本部搬迁到了宇治校区。工学部的附属电离层研究设施、自动化研究设施、超高温等离子体研究设施及航空工学教室实验设施的一部分也搬迁到了宇治校区。
1971年4月
原子能研究所成立(工学研究所重组并扩充)。
1976年5月
Heliotron 核聚变研究中心成立(工学部附属超高温等离子体研究设施重组并扩充)。
1981年4月
超高层电波研究中心(全国共同利用研究设施)成立(工学部的附属电离层研究设施重组并扩充)。
1987年4月
化学研究所导入了大部门研究机制[19个部门(其中有3个为大部门)和2个附属设施]
1989年5月
工学部附属高度情报开发实验设施建立(工学部附属自动化研究设施得以改组,直到1997年3月结束)。
1990年6月
广岛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得以合并·扩充,变为京都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4个研究部门落户宇治校区,直到1995年9月迁出。
1991年4月
通过扩充和改组木材研究所,新成立了木质研究所(由3大部门及一个客座研究部门组成)。
1992年4月
化学研究所改组,由9大研究部门和两个附属设施组成。
1995年4月
食粮科学研究所改组,由3大研究部门组成。
1996年5月
♦ 能源理工学研究所成立(由原子核能源研究所与Heliotron核聚变研究中心合并·重组形成)。
♦ 防灾研究所改编,导入大部门,由五大研究部门和五个附属研究设施组成,并发展成全国共同利用附属研究所。
2000年4月
♦ 宇宙电波科学研究中心(全国共同利用设施)成立,由超高层电波研究中心发展·改组而成。
♦ 宇治校区的各个事务部统一为宇治地区事务部。
2001年4月
食粮科学研究所合并到农学研究科。
2002年4月
低温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在宇治校区开始启动。
2003年4月
在化学研究所设置了元素化学国际中心,由9大部门和3个附属设施组成。
|
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以后
2004年4月
♦ 国立法人京都大学设立。
♦ 化学研究所改组,由5大研究系统和3个中心组成(31个研究领域和5个客座研究领域)。
♦ 生存圈研究所成立(由木质科学研究所和宇宙电波科学研究中心合并·重组而成)。
2005年4月
♦ 生存圈研究所成为全国共同利用附属研究所。
♦ 防灾研究所改组,由五个研究部门和六个研究中心而形成的四大研究集团组成。
♦ 隶属于国际融合创造中心的理工农学领域的宇治研究据点启动(2010年3月结束)。
2006年4月
生存基盘科学研究机构开始活动。
2006年7月
新世代开拓研究机构开始运作[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研究项目(促进年轻研究员的独立研究计划)]
2007年7月
产官学合作中心成立(由国际融合创造中心扩充·改组而成)
2008年4月
宇宙综合学研究机构开始活动。
2009年6月
化学研究所、生存圈研究所、防灾研究所通过了文部科学大臣的认证,成为共同利用、共同研究的基地。在2010年得以启动。
2009年10月
黄檗Plaza活动中心完工。这里有供研究生、留学生和研究员使用的研究集会所,也有可供召开各种国际会议及学术会议的会场,还有可为附近居民及各种团体提供交流的开放场所。
2010年4月
♦ 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推进中心-极端气象适应社会教育机构(2009年 GCOE项目正式通过)得以启动。
♦ 宇治产官学合作中心合并到产官学合作本部(理工农学领域的宇治据点废除)。
2010年7月
能源理工学研究所得到文部科学大臣的认定,成为共同利用·共同研究的基地,其活动于2011年开始。
2011年3月
宇治校区主楼的抗震改修工程完工。
2011年4月
作为跨学科教育研究推进中心的教育研究联合机构,生存基盘科学研究机构及新世代开拓研究机构继续开展活动。
2011年6月
为了促进在环境、能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官学合作共同研究,作为一个开发基地,宇治校区先端技术革新中心得以启动。
2013年4月
宇宙综合学研究机构移至京大吉田校区,在北部楼内继续开展工作。此机构是为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推进中心而设立的一个研究单位。
|